「拎冧六,長衫六,高腳七,仲有一隻大頭六」,出自廣東歌賭仔自歎的第一句歌詞。
歌詞最後一句是「輸到我服」。賭仔最後,都是貪字得個貧,就是歌詞真意。
你估真係大賭變誠哥?
「俗語說『唔賭唔知時運高』,中國人好賭,相信『賭』能顯示運氣的好壞。」
追溯到1850年代,香港最盛行的賭博是「番攤」,主持人抓一把「攤子」(又稱「皮」,多用骨鈕或蠶豆之類),用碗蓋住,賭徒下注;主持人開攤,用一枝竹把攤子撥開,四顆為一組,看看最後餘下多少,剩一顆,就是「開一攤」,如此類推,有一攤、二攤、三攤及四攤,買中了數目,賠率是一賠三。
「今天有些常用語,就是由番攤流傳下來,如『收皮』,每局有了結果,把『皮』撥回一起,收集起來,即有『完結』的意思;
又如『七個一皮』,皮是四顆為一組,若以七顆為一組,則暗示該人做事『亂七八糟』沒有條理。
又有人認為,「皮」指「貔貅」。「貔貅」是中國一種瑞獸,亦是一種吸財的風水物件。相傳貔貅觸犯天條,玉皇大帝罰貔貅只可以以財為食物,而且不准排泄,所以貔貅有入無出。以前的賭檔都會擺放一隻或者一對貔貅面向門口,收檔時才把貔貅收回。所以「收皮」即「收貔」的意思。番攤是部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,語言及常用語透過這些文化流傳下來。」
粵語中的“博命”,北方人理解爲“拼命”,其實本意是用生命作賭注,盡博一鋪。
粵語有不少俚語,都與賭博有關:打骰(指管事的人)、好彩(幸虧、幸運的意思)、差一皮(差一截,“皮”爲番攤術語)、食詐糊(一場高興一場空之意,麻將術語)、有殺冇賠、揭盅(公開真相)等等,都是從賭桌上來的。
廣東人在表示願意承擔一切責任時,常常會拍著胸脯說:“大大都殺起。”原意是指賭錢時,即使下很多的注碼,都可以受得起。
想不到平日說的粵語中,
竟然那麼多是由賭博術語演變而來。
你還知道什麼典故,在下方留言吧